close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評論員 於立生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日前在瑞士達沃斯解讀新型城鎮化時指出,就容納人口來講,大城市在未來城鎮化進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承載空間,它吸納了更多優質資源,有責任去承擔更多人口。中國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嚴重不足,在中國未來城鎮化進程中,人們應該更多地去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早在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即指出:21世紀影響人類進程有兩件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一是中國的城市化。李鐵主任“中國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嚴重不足”的判斷,切中肯綮。美國城市地理學家納瑟姆總結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城市化起步階段(城市化率低於30%);加速階段(城市化率在30%—70%);成熟階段(城市化率高於70%)。按我國首部國際城市藍皮書《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2》,截至2011年末,我國若論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則僅35.3%,剛過城市化的起步階段。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亦即大量人口從傳統的小農經濟中解放出來,投身工商業、服務業的過程,這必然要求以城市化的大發展來承載。城市在空間等等資源的利用上,更為集約,城市經濟能夠發揮其規模效應、聚集效應、輻射效應,工商業、服務業的發展能創造出遠超小農經濟的價值,同時催生大量就業崗位。2011年底的數據,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個地區城市群(圈、帶)所創造的GDP,加起來占到全國的40%,即為明證。
  隨著霧霾和交通擁堵等問題在中國一些大城市日益凸顯,“逃離北上廣”曾一度成為熱議話題,但緊隨其後的,卻是“逃回北上廣”。“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間房”的俗語,所反映的現實是:大城市有著更公平的就業環境,更開闊的上升空間,更豐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尊重個人的努力、奮鬥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中國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嚴重不足”的判斷,一到年底春運更有著直觀的體現——大量“打工一族”潮水一般由沿海向內地、由東部向中西部涌動;春節過後,又潮水一般涌向城市的日常工作地。農村的家,一年都住不上幾回,既不便出租、售賣,也難以通過抵押獲得銀行貸款,在未被資本化激活前,即為沉睡的財富。更令人揪心之處,還在於人、家分離所導致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現象。也正因此,“鄉村的淪陷”“空心化”一再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
  城市化、現代化的根本,還在於人的城市化、現代化,而不僅僅是停留於樓宇的高聳林立、城市空間的錶面光鮮。這必然要求促進城鄉居民權利的平等。要實現“人們應該更多地去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則必須匹配一系列的制度變革,包括戶籍制度的改革、城市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提供的均等化,以促進城市化發展,吸納人口就業、安居,發揮城市經濟聚集效應。
  十八大三中全會《決定》已明確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開放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而隨著農業人口大量向工商業、服務業轉移,農業走出小農經濟,實現規模化、現代化才成其為可能,從而城鄉發展,良性互動。  (原標題:以制度變革促進城市化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15dooz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